创新伙伴计划: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上海产研院创新实践之三

发布日期:2019-01-07

作为上海产研院临床医学转化研究中心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平台负责人,曾经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项目”的黄薇依然很忙碌。她正带领团队,将基因检测应用到最直接的医学临床研究中。

在上海产研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达成的创新伙伴计划中,双方强强联手,从乳腺癌诊疗入手,梳理患者相关基因,为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诊断标准而努力。

创新伙伴计划,也让黄薇从“以我为主”的科学家视角,转变到以“需求为主”的创新者视角。这一理念的转变,让上海产研院的科研力量和各类平台,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融入到围绕产业的创新链之中。

最难的是自我定位

3年前,当黄薇加入到创新伙伴计划中,就已经有意识地转换自身的角色。“最难的一关是自我定位。”她说,“原来做前沿科学研究的动力是好奇心,是我对科学的兴趣。在产研院平台上,要收回好奇心,静下心来做成果应用,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反省的过程。”

如今,黄薇心中再无芥蒂。在她看来,基础研究要解决科学问题,尤其是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成果转化应用中,同样需要解决成果落地的问题,这就要跨过衔接的难关。在这一过程中,有基础研究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的科学家,既能对接需求开展研究,又能给技术找到应用的出口。“我们与伙伴一起,共同思考转化应用中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成果落地的难关在哪里。”

更为重要的是,黄薇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判定,也从自我认同转化到需求认同。“举个例子,如果我还是原来的科学家,就认为我的研发技术肯定是先进的,但要实际应用就需要去到处推广,还会碰到各种不认同、不理解的情况。”她说,“现在,我的科研方向本身就来自伙伴的需求,只要能够实现突破,不愁不能落地。”

不能关门做平台

“在我看来,技术研发平台不能关起门来做。”黄薇说,“比如,上海有关基因检测的资源力量是可以相互联通加强协作的,瞄准共同的方向努力。”上海产研院与肿瘤医院这对创新合作伙伴的第一个合力项目就是乳腺癌基因检测和标准认定。

黄薇说,中国乳腺癌患者与欧美在基因层面有很多的不同,但在临床上依然采用欧美的标准来判断中国患者的情况,这不尽合理。肿瘤医院需要构建中国特有的乳腺癌数据库,总结发病特点和基因型,由此来判定哪些遗传性乳腺癌需要提前介入治疗,而哪些又不是迫在眉睫。而上海产研院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平台从肿瘤医院需求出发,大大提升了乳腺癌基因检测效率,也自主研发了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有效促进了乳腺肿瘤临床精准医疗研发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

随着合作的深入,创新伙伴关系也显得越发牢固,双方从熟悉对方优势之后,研究也随之推进。黄薇透露,下一步将针对乳腺癌中的“绝症”——三阴性乳腺癌开展500种基因的大筛查,以找到该种乳腺癌的基因检测金标准。

与用户一起创新

与黄薇一样,上海产研院的科研团队从“创新伙伴计划”中受益良多,其“开放创新、服务产业”理念赢得了社会普遍认可。

6年来,在上科院的全力支持下,上海产研院通过实施创新伙伴计划, 先后与华为、联通、复旦、上海交大、华山医院、上海肿瘤医院等知名企业、高校、医疗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合作伙伴机构数量已超过70家。该计划有效集聚了社会各界创新人才、思想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共同参与,为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及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基础。

在区域合作上,创新伙伴计划通过与江苏和浙江部分城市的地方政府合作,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建立了产业创新和创业服务基地,积累了跨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

创新伙伴计划还培育了上海产研院各平台对产业创新需求的发现力和研发组织力,带动了上科院系统传统科研机构的业务发展及创新活力的提升,丰富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经验。

上海产研院从伙伴中寻找和发现创新的需求,伴随企业发展的长期协同创新和深度合作,为伙伴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为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