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草根之中不断涌现“大家”韩正强调在开放平台上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布日期:2015-04-08

2015年4月8日       来源:文汇报  01、04版

真正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高度重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强有力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度重视各类市场主体对创新的直接驱动作用

■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强大推动作用

■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


本报讯 4月3日下午和4月7日下午,市委书记韩正分别主持召开两个座谈会,听取部分高校、中央和本市科研院所、央企和本地国企、外资研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草根创业者代表,对于今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的建议。韩正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聚焦关键环节,在开放的平台上持续推进;既要学习别人之长,也要发挥自身优势,高度重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强有力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重视各类市场主体对创新的直接驱动作用、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强大推动作用、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

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委副书记应勇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出席。

两个座谈会总共6个小时,大家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讲情况、提建议,有的还用PPT来阐述观点,气氛十分热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志远,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院长王曦,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石谦,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总裁谢吉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中国商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壮龙,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强生(亚太)创新中心中国副总裁阙非,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大中华区副总裁孙丹,苏河汇创投总裁罗钥,米哈游网络科技总裁刘伟,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杨桂生,赫腾高科总裁杨熔勇,瑞尔实业董事长李健军相继发言。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十分关心如何打通产学研用“中梗阻”、提前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与项目,对于打破现有体制机制和政策瓶颈、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国有企业、外资研发中心、民营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创业成功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关注如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对于政府加快转变职能以更好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提出了不少建议。

市领导认真倾听并记录,不时提问与大家互动讨论。韩正说,今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在前期调研过程中,站在上海看全球、看全局,开展了一系列面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现在一号课题已进入集中研究、制定行动方案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解决瓶颈问题。市委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就是要聚焦大家共同关注的瓶颈和症结,集中力量研究突破,使今年一号课题的成果更有针对性。

“我们要在进一步开放的前提下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点解决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的问题。”韩正说,科技成果转化不是转化成论文,而是要推动产业化。在这方面,国际上有不同类型的成熟模式,我们自己也有很好的经验,关键是既要学习别人之长、也要坚持和发挥自己之长,既要立足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形成符合创新规律、体现市场活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驱动作用的体制机制。“在国家重大项目中,我们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但是,政府太习惯于这种办大事的模式,干预过多,把中事、小事都给包了,就无法发挥孕育在大众之中的创新创造力量。”当前,一要高度重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强有力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要高度重视各类市场主体对创新的直接驱动作用,三要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强大推动作用,四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和服务好关键少数人才,也要关注大量草根创业创新人才,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使蕴藏在草根之中的未来‘大家’不断涌现,真正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杨雄在座谈会上指出,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而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系统创新。除了政府自身加快转变职能以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都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担负起各自改革创新的重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角。通过这次课题调研,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突破深层次制度瓶颈,形成一整套针对性强、力度大、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着力帮助国有企业解决创新活力不足问题,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环境。要敢于打破传统产学研模式束缚,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自身改革。要进一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开展投贷联动、银证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政府引导资金主要支持天使投资。要认清规律,科学谋划人才战略,只有一流的事业、一流的项目和一流的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等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定期收集汇总、研究协调的工作机制,为及时解决企业困难搭建更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