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混合医学成像将实现大病早治

发布日期:2014-06-03

香山科学会议第496次学术讨论会日前在杭州落下帷幕。来自物理、信息科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的40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关注“混合医学成像:理论、技术及应用”的会议主题。

与会专家呼吁,为满足未来个体化、精准医疗的需求,应对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应尽快开展混合医学成像的理论研究和设备开发。会议执行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刘华锋以其开发的多示踪剂正电子成像系统(PET)为例,解释了混合医学成像技术将通过设备层次、模型层次和算法层次的有机集成,有望从整体上全面揭示和定量理解生理和病理机制。

目前,肿瘤、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主要依靠光学影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手段。不过,在临床医生看来,影像诊断鉴别出的疾病一般已进入晚期,最佳治疗时期已经过去。

对此,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田捷指出:“个性化、精准医疗的新需求要求将生物体全面的生理病理信息作为诊疗依据,但目前的成像方式尚未能获取人体完整的信息,混合医学成像技术则有望能够提供人体完整信息。”例如,能够进行肿瘤早期诊断的光学分子影像分辨率低、无法提供解剖结构信息、穿透能力有限;CT和MRI虽然具有较高的解剖结构分辨率,但其特异性和分辨率较低。因此,他认为,应大力开展多模态混合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更完整地获取人体解剖结构水平、功能代谢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理病理信息。

当前,混合医学成像已是各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必争之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在混合医学成像设备方面作出我国的战略布局,抢占这方面的知识产权高地,并提高我国仪器和关键部件制造水平,从而形成高端技术产业链。

此次会议由中科院院士唐孝威、郭爱克,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田捷和浙江大学教授刘华锋共同担任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