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基本情况

发布日期:2017-09-06

2014年8月15日,“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文汇报”社科技部共同举办,主题为“产业创新战略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丁文江院士作了题为“关于上海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罗守贵教授,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会峰,纽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 号店”首席技术官韩军,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杨青,春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锋,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刘文波和金桥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幼林等7 位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多位学术界、产业界和咨询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互联网经济大潮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之路,从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企业家精神、建设更优良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视角,就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提出相关建议,并形成专题咨询报告。


一、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今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工作以及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提到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对上海也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殷切希望。市委书记韩正明确指出“不创新,上海就没有出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站位应该在哪里?首先,应时刻掌握世界科技前瞻性动态,看清在国际大背景下上海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上海而言,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时候,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也到了关键时候,上海的发展出路和成果,在于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成果和价值。在做法上要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抓住一批能够填补国家空白、国家急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工程、创新项目,聚焦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更好营造开放包容宽松的创新生态环境,集聚各类创新人才,突显上海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汇聚力和全球新兴市场的辐射力,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二、应更多关注科技小企业的创新培育,期待上海的“高能企业(或机构)”诞生

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的是什么?有几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强大技术辐射与汇聚能力的科技企业,是必不可少的。这被与会专家称之为“高能企业(或机构)”,这样的企业规模未必大,但具有对全球强大辐射作用,它们通常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对各种高能要素的超凡配置能力和巨大的扩张力。具有市场的向外辐射性很强、使用的是高能生产要素、商业模式或技术创新方面有独特优势等特征。培育和吸引高能企业(或机构),依托上海的本身优势而发展,需要在扶持政策上差别化对待,摒弃普适性或普惠性的,实行一企一策。为此,政府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小型企业,增强它们的主体作用,培育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草根投身到创新、创业、创造中去。


三、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建设

上海经济长期以来属于“追赶型经济”,其特点是“政府主导、举市体制、依托国企、规模投资”,上海的优势体现在科技、人才、国际化、企业管理以及技术与产业相配套能力等方面,这为上海转型为“创新型经济”打下了基础。创新型经济,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上海将以实现低成本研发和复杂高端制造为依托,有望实现制造业的“弯道超车”,为“中国制造”突围做出贡献。

企业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力量,但企业要发挥其主体力量作用须有相应环境。不同规模的企业间互动互补,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围绕大企业,即一大批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科技型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大企业也需包容中小企业,以形成一个持续新陈代谢、兴衰交替、资源流动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专家呼吁:当前,尤其要关注中型民营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