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满足社会民生重大需求

发布日期:2017-11-14

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建筑内空气中的化学(甲醛、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等)、生物(霉菌、真菌等)、电离(氡等)及颗粒物污染物(PM10、PM2.5 等)。

在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风险因素中,环境污染因素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并居首位,如何降低人员环境污染暴露水平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点任务。由于现代人平均90%以上时间在室内度过,考虑我国目前室外空气污染的严峻性及治理的长期性,以及建筑自身的可控性,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水平从而降低人员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保障人员健康成为我国现阶段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途径之一。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包括:(1)现阶段全国性的灰霾频发,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室内PM2.5 和臭氧污染;(2)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建筑装饰装修、家具等生活用品产生严重的室内空气化学污染;(3)我国建筑提高了建筑密闭性,但是住宅、教室等传统建筑尚未配置相适应的通风系统,从而造成室内通风量严重不足。

以上三个重大问题对于人员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在颗粒物污染方面,以上海徐汇区2013 年监测数据为例,按照室外PM2.5 约80% 进入室内,建筑室内PM2.5 水平在仅考虑室外大气影响情况下,超过35μ平在仅3 的天数是253 天,考虑室内厨房、设备工作产生的颗粒物,情况更为严重;在室内典型化学污染甲醛、VOCs 方面,2011 年长江沿岸七城市室内空气质量调研显示,上海市污染物超标率分别为:甲醛25%,二甲苯34%,甲苯38%;在通风方面,由于建筑密闭性的提高,目前住宅的通风量在关窗模式下基本低于0.1ACH,远低于相关标准。

第十六次金桥会议研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室内健康环境”。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研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发展健康建筑,推进新型产业发展成为共识,同时在会议中提出在标准政策制定、产品设备研发、示范应用推广等方面尚需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加强基础研究,完善标准政策制定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室内空气标准体系,该体系涵盖建筑物生命周期中的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三个不同阶段,包括建筑和建筑内所使用的材料、构件、设备等相关的产品标准;涉及了室内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颗粒物污染等若干指标。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等原因,现有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完成以下任务:

(1)亟待在国家地方进行室内空气基础标准—环境标准的制定修订并进行强制执行及监管。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在2002 年制定时主要采用国外发达国家指标,由于缺少基础研究,至今为止中国室内主要污染物及其健康风险尚不清晰,控制指标范围限值是否合理仍存疑问。同时该标准自2002 年颁布后近14 年未做修订,一些关键指标如PM2.5 至今仍未纳入标准中。另外该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又缺少配套的监管措施,标准制定了14 年,我国室内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因此亟待加强室内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研究,在国家及地方层面制定修订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监管政策,从而真正保证人民的健康。

(2)亟待建立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并制定符合发展特点的关键工程产品标准及配套政策。我国目前缺失以“人员健康”为目标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关联性极强的标准不能实现统一的思想和目标。集中体现在产品标准制定中以“减排”为目标,而使用中是以“健康”为目标,从而导致产品标准、设备系统标准、验收标准、环境标准之间不协调,发生了“材料合格,部件不合格;材料部件合格,验收(建筑结构性污染)不合格;验收合格,居住不合格;大气关注PM2.5,室内忽略PM2.5”等诸多矛盾的现象。亟待建立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并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关键工程产品标准及配套政策,从而在政策标准方面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环境标准的实现。


二、加强核心产品研发,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涉及室内空气污染的产业近万亿,包括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家具行业等以及室内空气净化行业等,其是否能得到健康发展,一方面涉及到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出口技术壁垒及国际竞争力问题。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及新型产业发展成为现阶段重要任务。亟需在材料研发、设备开发方面开展以下主要任务:

(1)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健康材料家具等产品“测、评、控”技术体系并研发低污染散发关键技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室内化学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材料(板材、涂料、粘结剂等)和物品(家具等)散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相关产业我国目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绿色度”(健康性能)判据欠科学导致产品发展方向的偏离,同时高端产品的缺少,造成整个产业的无序竞争。研发相关产品VOCs、SVOCs 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建立产品生产流通及应用等各个环节“测、评、控”技术体系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实现污染源头控制的关键任务。

(2)亟需研发高能效比、无二次污染的空气净化设备,提升我国自主品牌净化设备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空气净化设备已成为一个百亿以上的产业,市场品牌成千上万,且销售量前列均为国外知名品牌。一方面说明空气净化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自主产品竞争力不强。研发高能效、低噪声、无二次污染的净化设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实现跨专业跨领域的产业协作,完善净化设备测评技术体系,成为促进新型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任务。


三、加强建筑示范应用,推动健康建筑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进行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和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室内典型空气污染物净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等;“十二五”期间,进行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筑室内健康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开展了一批工程示范,包括上海世博“沪上生态家”等80 余个项目的应用,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现阶段急需在集成控制、综合示范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1)急需探索中国、上海住宅通风净化模式。目前住宅净化存在两种模式,欧美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通风”为主,同时考虑节能的要求,辅以“能量回收”的住宅通风技术模式,而我国现阶段是以“自然通风+净化器”为主导,同时建筑行业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思潮下,机械通风正在市场上兴起。目前正面临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通风路线,还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通风路线尚无定论,急需相关研究指导我国及上海市住宅通风净化发展路径。

(2)急需推进健康建筑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近年来经历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于健康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健康为优先的节能和舒适协调发展的健康建筑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国外从LEED 绿色建筑逐渐转向WELL 健康建筑发展,我国及上海如何制定和推动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健康建筑工程及评测技术成为急需完成的任务。

(3)急需在学校等社会重点关注工程示范推广。近年来随着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学校、幼儿园等甲醛、VOCs 超标,灰霾天是否放假等成为新闻报道重点问题。在上海科委前期资助项目研究中,也的的确确发现学校教室空气污染不可忽视,通风不足、PM2.5 超标、室内装饰装修成为三大难题,超标率基本均在70% 左右。同时大量综合体的建设,高大空间、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监控问题成为另外一个难点问题。因此亟待在这些社会关注的重点工程上进行示范应用,从而让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惠民。


四、建议

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其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员污染暴露水平,凸显民生关怀;第二可以提高建筑性能,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第三可以促进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传统产业以及空气净化等新型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本次金桥会议成果,结合上海的基础、优势,按照统一协调、科学决策、规范实施的原则,建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式,在建设领域、环境领域组织由研究院、高校、设计院、产品公司等组成的团队,在标准、产品、工程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并通过在一些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如学校、高大空间综合体等项目上的实施,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