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关键点

发布日期:2017-09-27

欧阳劲松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国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编写专家组成员

第一个问题是搞“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什么?我们要解决国家本身的问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只是一种手段,本质还是让国家的硬实力提升、工业增加值要增长。我国GDP 的40% 来自于制造业。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地跟随美国和德国。

第二个可持续的动力在哪里?回顾一下历史,到底企业的动力、用户的动力在哪里?我国制造业有几个瓶颈没有解决,关键零件、关键器件、核心技术没有解决,基础不牢、质量不高、创新不强、关键技术缺乏等等。企业为追求利润,要把产品卖出去,需提高质量和推出新产品。

第三是工业4.0 在中国有点过火了。在德国,由大集团和大利益体在推动工业4.0,用新的模式培育新的市场。我们需要扎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智能制造本身的问题,因为德国工业4.0 到什么程度有待评估。

第四是我们要做哪些准备?美国在谈协同创新,涉及协同制造、共同来运作商业模式等。而我国的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协同文化是否达到这个要求?工业4.0 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跨企业、跨领域、跨地域来组织生产和调动生产,这是德国人的理想目标。德国已经用了10 年时间建立统一平台,从产品描述到生产工艺描述,没有这些来谈搞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和创客设计是不可能的。要建立统一数据平台,中国人还要具备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勇气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智慧就是要利用新的数据挖掘技术、平台技术、大数据技术把已有的数据平台有效整合起来;有牺牲精神并不等于失败,有一种失败叫进攻,有一种胜利叫后退。这些方面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五是上海在环境营造方面该怎么做?应该在文化上体现出商业文化、海派文化的特征。上海首先在文化上或者政策上是不是建立迎接工业4.0 到来的落户机制或者体制?另外上海的优势一是高素质的人才,二是数据平台。智能制造根本还是在于有中国特点的数据平台,如果放弃这个就丢掉智能制造的根本。

第六在思维方式上,上海不应该就本地论本地,应该以开阔的胸怀迎接各方的到来。要用系统思维方式,不是局限于一个点的问题,把各方的力量吸引到上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