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

发布日期:2017-09-26

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

在新时代下提的创新创业有新的含义,上海市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应基于自身优势,应发挥企业的引领与带头作用。

未来发展重大智能装备仅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重大装备发展得好、国家工业强大了,并不会直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未来将基于互联网发展智能化生产,以满足人们个性化、丰富化的需求,这也一定是万众创新的时代与过程。满足中国13 亿多人的个性化需求,不是靠现在研发生产体系,而必然催生出新型的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不能简单地说是人们思维的碰撞与创意,关键还要有创新的体制机制、平台和环境,互联网时代构建了人们可以基于网络进行协同的一种功能,也提供基于网络进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在互联网时代中上海与深圳应差别不大。未来的企业不一定要是一个大型企业,通过雇佣一些设计人员,利用社会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来作为创新的平台,企业通过创新的平台搜寻协同创新的资源,完成设计任务。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提供的创新理念和方式。中国制造2025 包括德国工业4.0 强调的是智能工厂和生产工厂的问题,是基于传统产业和生产体系实施的创新和智能化,真正的智能首先在产品设计方面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潜力。工业4.0 的第一要务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的工业发展模式,运用了很多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条件资源。另外,我们要力推把创新设计战略纳入到中国制造2025 行动当中,但目前这一块却被忽视了。

创新是大企业好还是小企业好?未来创新是基于网络扁平化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上海在建设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基于创新平台扶持千千万万中小微创客创新,一定会大有前途,因为未来的设计一定是个性的,满足不同需求的,绝对不会集中的大规模的流水线的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鼓励扁平、鼓励分享、鼓励个性创客,但重要的是愈个性化工业生产模式,愈需要专业化协同。高新技术使得分工更进一步精细化,但同时平台使得专业化和协作化,相辅相成,平台是集中表现,创客是分散的模式。

创客不是简单提供网络平台,而是给创客提供丰富的基于网络社会的协同资源。要发展创新的智能产品,由智能产品再带动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这是智能制造将来发展可行的发展思路。我们搞工业4.0,要从社会消费的角度和智能消费的角度考虑,而不能如目前一味强调规模和关注生产能力,而不考虑社会化、市场化机制。一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转移,拉动式发展,而不是推进式的发展,上海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就中国制造2025 和智能工厂,总的来说还处于蓝图和概念阶段,各地完全可以先行先试,创新出往前走的路线和模式,也许这个模式就是未来中国制造2025 和智能制造发展模式。